今天是黃花崗起義一百年紀念日,也是青年節。想到黃花崗,就想到林覺民,一聲意映卿卿如晤,深情又淒絕的...

今天是黃花崗起義一百年紀念日,也是青年節。想到黃花崗,就想到林覺民,一聲意映卿卿如晤,深情又淒絕的一喚,為整個國民革命留下了一個激盪千古的感嘆號!

兩岸皆在紀念辛亥革命,兩岸亦皆在紀念林覺民。在台灣,電視廣告播著林覺民,「他在信中呼喚愛妻四十九次,三天後黃花崗之役,他再也沒有回來了,得年二十四歲。」在對岸,廣東話劇團排演了一齣《與妻書》,在去年三月還在台北市新舞台劇場公演,漫天撒下血染的信箋,令人低迴不置。

辛亥革命的偉大,不止是如林覺民者以鮮血推翻一個「遍地腥羶,滿街狼犬」的惡政,最重要的是革命之目的在終結二千餘年專制,希望後世不須再有殉身抗暴的「林覺民」,人民只要用手中的選票即可作國家與政府的主人。林覺民的偉大,正在希望後世不必再有「林覺民」。

辛亥革命對兩岸皆有不可磨滅的影響。在台灣,中華民國所傳承的三民主義「民族/民權/民生」,既是台灣之所以能生存發展至今日的根本追求,亦是在兩岸關係中尋求雙贏共生的主要憑藉。在大陸,則當「無產階級專政」及「以階級鬥爭為綱」的教條破產,孫中山做為「革命先行者」,及辛亥革命標舉的「民族/民權/民生」,儼已成政治思想上的替代或補充,否則孫中山遺像不會每年十一出現在天安門毛澤東像的對立面。即使對於台灣的本土政治運動言,始自日據時代羅福星、林獻堂、蔣渭水等的民主追求,當然也是受到辛亥革命的感召與啟迪,成為「台灣的辛亥革命」。

但是,辛亥革命一度卻是一個幾乎要被塗銷抹煞的歷史事件。在大陸,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,無產階級革命取代了國民革命,辛亥革命幾幾乎就要被中共塗銷、抹煞。在台灣,隨著本土化運動的扭曲,「二二八論述」欲凌駕取代「辛亥革命論述」,「去中國化」當然就走向「去辛亥革命化」。然而,當歷史的腳步逐漸從這一條岔路走回頭,辛亥革命又成為中華民國建立國家認同的題材,亦成為兩岸的共同語言,林覺民則又成了召喚歷史與建構共識的典型人物。

但是,畢竟已經一百年了。在台灣,辛亥革命當年追求的「人人都有一張選票」已經實現,不必再要青年們效法林覺民,只要青年們知道珍惜及並善用這張選票即可。在大陸,則與其禮讚辛亥革命的理想,不如朝「給人人一張選票」的目標去努力;與其歌頌林覺民的壯烈,亦不如努力設法給青年一張選票,勿使當代青年仍有一百年前林覺民式的抑鬱。

若只看到林覺民等對抗昏庸腐敗的政府,這是不夠的;林覺民等更神聖的追求,是要建立制度,欲為後世人人爭到一張選票。今日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,何不即以「給人人一張選票」做為目標。

大陸的目標應在努力設法終究要給人人一張選票,台灣的問題則在如何珍惜及善用這張選票。其實,今日台灣青年雖可不做「林覺民」,但就「民族/民權/民生」的角度來說,其面對的世界局勢與國家情勢可能較林覺民時代更為複雜。林覺民那個時代,是非判然,青年可以為正義而殉身;但今日台灣的青年,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、競合莫測的兩岸關係、藍綠撕裂的國內政治,及買空賣空的政客語言中,如何正確體認「民族/民權/民生」個別層面及綜合思考的是非曲直,反而可能較林覺民的時代來得困惑難解。這一代台灣青年,不必做流血殉身的「林覺民」,但其在理智與情感上所承負的國家使命未必輕於林覺民當時;因為,皆是一個「吾充吾愛汝之心,助天下人愛其所愛」的重大抉擇。

黃興悼林覺民等黃花崗烈士文曰:「七十二健兒,酣戰春雲湛碧血;四百兆國子,愁看秋雨濕黃花。」春風秋雨,碧血黃花,今日的兩岸問題可以化約作:給沒有選票的人人一張選票,不必再作「林覺民」;讓有選票的人人以「林覺民」那種聖潔悲憫的心情,知道珍惜並善用那張選票。

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uckOrz 的頭像
    ChuckOrz

    網路行銷DIY

    ChuckO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